刘伯温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神算子,主要是因为他的军事谋略非常的厉害,被当地的百姓们传来传去,慢慢就传成了刘伯温神机妙算,据传说他曾经写了一首《烧饼歌》,其中便非常精确地预测了接下来的历史走向,更是直接指出了明朝的灭亡结局,由此一来,刘伯温就更加被大家神化成了神算子,更是称刘伯温为:前知五百年,后知五百年。
其实称刘伯温为神算子,还是有一点点的夸大的,但毋庸置疑的是:刘伯温确实是一位非常有勇有谋的奇才,他从小就非常的机智过人,不仅精通各种诗词歌赋历史典籍更是掌握了周易和天文等知识,可谓是一名全才,不过如此优秀的刘伯温并没有在元朝时期得到重用,因为当时天下已大乱,他虽然成功考中了进士,但是因为当时的官场太过黑暗,内心高洁的他总是受到排挤,最终刘伯温放弃了仕途,还是辞了官回到家里专心读书,但是他的名声却一直流传在外。
朱元璋得知此人的故事之后,专门派人前去看望他,并且希望刘伯温能够出山协助自己,后来刘伯温还是被朱元璋所表现出来的诚意所感动,同意出山去辅佐朱元璋,在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期间,可以说是为朱元璋屡献计策,全力帮助朱元璋在当时各方势力之中脱颖而出,最后统一天下,建立明朝。
不过让人可惜的是,刘伯温的结局并不是很美满,在明朝建立之后,虽然刘伯温为明朝出了很多力,但是朱元璋只是将刘伯温分为了地位不高的诚意伯,这件事也让很多人为刘伯温感到不公平,而且刘伯温的死因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,仍存在很多的猜测。
为什么叫神算子,铁算盘,刘伯温等料事如神,帮朱元璋建大业。
刘基(1311年7月1日-1375年5月16日),字伯温。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被朱元璋请至应天(今南京),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,刘基针对当时形势,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、各个击破建策,被采纳。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势力。
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“小明王”韩林儿自立势力,却另一方面以“大明”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。
此时,陈友谅攻陷太平(今安徽当涂县),意欲东向,气势甚为嚣张。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,有的劝朱元璋投降,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,再据守南京(当时称南京为钟山)。朱元璋意犹未决,刘基也沉默不言。
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,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,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,应尽诛之,以免扰乱军心。刘基认为,陈友谅骄气冲溢,目空一切,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,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、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,诱敌入伏,一举重创之,灭其锐气。
刘基说:“天道后举者胜,吾以逸待劳,何患不克,莫若倾府库,开至诚,以固士心,伏兵伺隙击之,取威制胜,以成王业,在此举也”。
正是在吴国初创、百事待兴,又突临强敌、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,刘基寥寥数语,拨开迷雾,点破形势,议定决策,团结人心,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。
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,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,并得以实现。共参与军机八年,筹划全局。
扩展资料:
刘伯温:朱元璋身边的“神算子”究竟是怎样一位奇才。
说到朱元璋身边最著名的谋士,喜欢历史的读者大概都会首推是刘基刘伯温了。人们喜欢把他和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相提并论,在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,他屡献奇策,帮助朱元璋从元末蜂拥而起的诸侯中异军突起,最终一统天下。
这种超人的军事判断力,被百姓们口耳相传,最终成为了一种神机妙算的能力。因此,人们对刘基的认识从一介谋士,逐渐拔高到了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术数大师,甚至成了一个上知五百年、下知五百年的全能天才,简直是另一个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诸葛亮。
民间流传过刘基曾经创作过《烧饼歌》,无比精准地预测过历史的走向。甚至基本上明代的大半术数学著作,都要说这是刘基创作的。
精英的历史,总是被无数后人关注,出于有意或无意的改写,历史会逐渐增加出许多细节,看似越来越真实,实际上却越来越扑朔迷离。揭开历史的面纱,我们不妨去看看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刘基。
少年时候的刘基,聪颖过人,被人认为可成大器。他勤于学习,擅长诗文、经史、也精于周易占卜、天文、术数之学。元末天下大乱,他原本为元朝选为进士,却因为官场黑暗屡遭排挤,最终辞官归家,专心读书。
在短暂的元官生涯中,他刚直不阿,虽得罪了部分收受贿赂的上级,却也传下来了许多好的名声,百姓争相依附。朱元璋起义后,听说了他的名声,派人厚礼请他出山。刘基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,遂出山辅佐朱元璋,为他献上治国安邦的时务十八策,朱元璋大喜。
而面对复杂纷争的起义军局势,他提出在群雄纷争之时,应该首先攻击处于上流、又名号不正的陈友谅,取胜后再拿下据地自守的张士诚,最终北上中原与蒙古人一决胜负,奠定明王朝基业,而历史的确是按照他的规划走的。
这种超人的战略眼光,可以说与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相比毫不逊色,甚至超越了诸葛亮,因为诸葛亮的天下之策只能算到“三分天下”,而刘基却画出了未来帝国的统一路径,当然,这也是时势不同导致的后果。
而当时朱元璋的最大敌人,的确是在鄱阳湖一带屯兵,且实力高于自己的汉军首领陈友谅。面对这个敌人,刘基先安抚其它势力,再集中主要力量突袭陈友谅,双方鏖战了多日。
刘伯温传奇之真命天子
一次在鄱阳湖交锋之时,陈友谅的水军看到了朱元璋乘坐的船只,向它发起猛烈地突袭,而刘基看到敌军的小分队,立刻安排朱元璋换船乘坐,仓促之间,原船已经被击沉。刘基救了朱元璋一命。
相持不下之中,刘基再献奇策。他看到两军对垒,黄历上有一天是“金木相犯”之日。因为金克木,刘基遂以术数家的直觉断定这是个用兵的好日子。这天一到,千帆齐发,朱元璋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陈友谅的阵营冲去。而这一战竟然成为了陈友谅败尽老本走向灭亡的最大一战。
以这种过人的军事敏感与术数学的辅佐,刘基为朱元璋一统天下立下了无数奇功,也堪称是朱元璋身边的最大谋臣。术数学成就了刘基独一无二的才华,但如果我们认为刘基是个神算子、军师一类的人物,那就过于肤浅了。
刘基除了擅长术数,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、一个抱道自守的帝王师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《明史》中窥见端倪:他在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后,坚决推辞了朱元璋要他做丞相的封赏,不贪恋权位,告老还乡。而他生性嫉恶如仇,不喜欢和当地的官员有过多来往。
他回乡后,每天饮酒下棋,所有官员想要求见他,都被他拒绝。而他也享受到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,以六十五岁的年龄安然去世。
刘基这种嫉恶如仇的性格,当谈也表现在他与朱元璋相处的为臣之道上。根据《明史》记载,刘基容貌修伟,长须飘飘,是一个阳刚之气十足的人,每当与朱元璋讨论天下安危,都慷慨激昂,义形于色。而一旦遭遇危难,则勇气奋发,很快就能想出对策,没有一个人能看破其计谋。
而闲暇之时,他则喜欢对朱元璋讲论儒家王道,朱元璋深知刘基是以至诚之心侍奉自己,所以也给予他最大的信任。每次召见刘基,都要令周围的侍从退下,两人私下交谈。而刘基也对此深为感动,以为得遇知己,知无不言。
朱元璋对其他臣子多直呼其名,而对刘基却常常称呼其为“老先生”以示敬重,让他以孔孟之道来教导自己,他还常常对人称赞:“这就是我的张良。”
然而,刘基运筹帷幄的那些计策,因为是与朱元璋在帐中商议的,很少得到记载,而世间所传的那些神秘的术数学,却多半不是他的作品,是后人附会上去的。除此之外,刘基所作的文章,以气见长,与另一位大文学家宋濂并为一代之宗。
《明史》也指出了术数学并不是他独一无二的特长。后世对于他的种种猜测、再造,也离真实的刘基越来越远。
但为什么刘基本是一介儒生,后人却喜欢谈及他“神机妙算”的那一面呢?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我们知道,朱元璋是一个出身底层的帝王,他的知识文化水平很低,在乱世之中生存靠的是一种过人的直觉。
跟这样的皇帝谈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略和三纲五常之类的大道理,恐怕难以奏效。他喜欢的,正是那些神奇、诡秘的东西,有时候以装神弄鬼之名,行劝诫君主、御龙之实,是一件颇能收效的事情。刘基肯定深知这一点。
加之他军事预测能力突出,又的确有很高的术数学修养,老百姓和中下层知识分子们喜欢宣扬他擅长术数的那一面,自然也是不足为奇了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刘伯温
神算子刘伯温:为什么结局不好导读:北元定居后,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但此时,朝廷内部矛盾再度激烈,大臣们分成两派,基于地域展开了新的斗争。这些所谓的派系,其实都是同乡会,大家说的都是一样的方言。
朱元璋最大的同乡会是淮西集团。总裁本来应该是朱元璋,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,当时由李善长代理。这个集团寡不敌众,主要成员有李善长、郭兴、国盈、唐河、周德兴,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。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班底。那时候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。
李善长是谁,为什么是第一英雄?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。如果把刘基比作张亮,那么李善长就是。他一直跟着朱元璋他一直在努力工作。后勤工作不容易,他辛苦,吃力不讨好。朱元璋是个聪明人,所以建国后中华民国时,他把李善长作为第一英雄,任命他为宰相。
李善长的性格是外表大方,但心胸狭窄。谁敢跟他过不去,一定要解决对方的问题。俗话说,恶人自有恶人磨。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对手,那就是浙东集团,其首领就是刘基。这两个集团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展开了斗争的鼻子。朱元璋好像很感兴趣,准备看一场好戏。
刘基处死了林兵,与李善长结怨。
李善长被朱元璋列为第一功臣,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韩公,可圈可点,因为当时朱元璋只封了六个公,其他五个分别是徐达、常茂、李文忠、盛丰、邓禹,都是一代名将,而令人意外的是,李善长的排名在这些人之上。
他也是公爵中唯一的公务员。相比之下,刘基也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只被授予了厄尔。耐人寻味的是,他的工资也是厄尔斯中最低的,年薪只有240石,而李善长却有4000石,是刘基的十几倍。刘基在许多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为什么他只得到这样的待遇?
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解释。朱元璋是一个地方观念很强的人。李善长是他的老乡,多年来只做幕后工作,从不抢风头,很努力。这样的人朱元璋是放心的。相对来说,刘基是个陌生人,更重要的是,刘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比他更准确!
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,朱元璋想到了,他也想得到彭大祥的书画送抵。朱元璋没有没有想到,他还是想到了。如果你是皇帝,你会允许这样的人在身边吗?而且这些决策不是驯服民众的政策,而是战术的政策。策划一场政变是非常有用的。再说,刘基的根对厚黑学的研究也很深入。朱元璋不时会想起这个事实,他劝自己不要救韩林儿。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对自己也这样。
它不杀他是好的。你还想要奖励吗?刘基一生聪明,却也忽略了这一点。这也决定了他很难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者。吴鸿元年,双方第一次见面。当时的监察机构仿照元朝设立的御史台,刘基就是御史台里的程,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,此时的优势在刘基面。
引发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一个名叫林兵的人,他是李善长的心腹。他因违法被刘基逮捕。查明罪行后,刘基决定杀了他。就在朱元璋不在的时候,李善长急忙去找刘基说情,刘基没有不要吃硬的和软的。他也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。朱元璋大怒,下令立即处死林兵。